发布时间:2025-07-24作者来源:37000Con威斯人浏览:837
在后摩尔时代的算力范式转换中,RISC-V因其开放、模块化、可扩展的特性,正逐渐从边缘场景迈向主流架构。而在这场“架构重构”的全球竞逐中,英飞凌(Infineon)正悄然扮演一个“稳中求变”的玩家角色:既不急于取代ARM构建主平台,也不回避在汽车电子、嵌入式安全、边缘AI等新兴领域中为RISC-V预留战略空间。
在第五届RISC-V中国峰会上,英飞凌软件合作伙伴生态管理负责人 Thomas Schneid与英飞凌资深市场经理 Linda Liu发表了《携手加速汽车RISC-V生态建设,驱动智慧出行发展》的演讲,全面分享了英飞凌的RISC-V策略。
一、后摩尔时代:RISC-V崛起的时代背景
Thomas Schneid指出摩尔定律放缓、算力需求裂变,推动芯片架构向异构、专用化、开源化方向发展。RISC-V在这一趋势中体现出以下战略价值:开放架构带来自主可控,降低对授权IP的依赖、模块化ISA有利于按需裁剪,适配差异化场景;全球产业界协同推动,标准日趋成熟。
英飞凌正是在此背景下,系统性地将RISC-V部署为安全控制、功能协处理、嵌入式智能等模块的核心架构选项,并逐步形成与ARM共存的“异构协同”战略。
二、战略布局:从辅助控制器到主核共存
据他介绍英飞凌在多个产品线上有序引入RISC-V,体现出“从边缘嵌入→系统协同→生态对接”的逐层推进策略:
1. 安全子系统:RISC-V作为车规MCU中Trusted Core
英飞凌在其下一代AURIX™ TC4x车规MCU中,首次将RISC-V作为安全控制核(Safety Island)嵌入其中,承担以下功能:安全启动、安全状态监控、故障检测、异常隔离、与主核ARM进行协同通信,提升功能安全等级(ASIL-D)。
相比封闭ARM核,自主可控的RISC-V核更适合承担“可信根”角色,便于芯片厂商自定义安全机制、构建差异化方案。
2. AI加速与可编程计算:与ARM的协同而非替代
英飞凌在边缘AI、传感器处理器、智能电源控制等领域,正在将RISC-V部署为专用协处理器/算力单元,与主控ARM核协同工作。例如用于边缘机器学习推理的RISC-V向量处理单元、实时信号处理中的定制RISC-V核,具备超低功耗和精简指令集以及支持现场可重构逻辑(eFPGA)与RISC-V结合,提升灵活性。
由此看出,英飞凌将RISC-V作为“算力补丁”,实现对传统MCU的功能增强与可编程扩展。
三、生态建设:从单核架构到系统平台
Thomas Schneid表示英飞凌意识到RISC-V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核的性能,更在于工具链、软件生态、标准接口的配套完善。因此其在以下几方面发力:
1、支持主流RISC-V工具链:如GCC/LLVM、OpenOCD调试器等;
2、构建完整开发平台:推出含RISC-V核的开发板/评估套件,面向高校、开发者与合作伙伴;
3、推动ISO 26262安全认证:将RISC-V核纳入功能安全认证体系,拓宽其车规应用路径。
同时,英飞凌通过与SiFive、Codasip等RISC-V IP厂商合作,优化自身芯片架构中RISC-V内核的部署效率。
四、“互补”而非“颠覆”:英飞凌的务实选择
与一些厂商高调宣称“全面拥抱RISC-V”不同,英飞凌更倾向于“稳健融合”:
这种策略体现出其面向未来架构演进的长期思维:不是立即革命,而是为变革留出路径与弹性。
RISC-V与欧洲工业体系的融合模板
英飞凌在RISC-V上的布局,不仅是对技术趋势的响应,更是对欧洲自主半导体战略的具体实践。尤其在全球供应链不确定性上升、出口管制趋严的背景下,RISC-V正成为欧洲工业“自主、开放、安全”的关键支点。
未来,RISC-V有望在以下方面成为英飞凌芯片平台的战略基座:面向智能汽车的功能安全内核、面向工业边缘的AI可编程单元以及面向分布式传感的超低功耗嵌入式处理器。
免责声明:本文来源于“电子创新网”公众号,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37000Con威斯人及行业观点,只为转载与分享,支持保护知识产权,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及作者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